小说网 > 三国风云录 > 第48章 匈奴发迹史

第48章 匈奴发迹史

作者: 闻风 返回目录

更多小说请到新小说巴士网newxs84.com
    荀彧,字文若。(.无弹窗广告)


    此人乃前济南相(曹操的前辈)荀绲之子。


    年少时,曾让与许邵同名的半仙级人物何颙相过面,颙曰:王佐才也。


    应该说,这是一个十分准确的评价,所以,很多人争相与之,其中就有袁绍盟主。


    事实上,这些大军阀们之所以争相与之,非要荀彧不可的原因,并非是因为何颙对荀彧的评价有多高,而是看中了此人背后的关系网,以及其家庭出身。


    这还得从其家世说起。


    荀彧有一个祖父,曾经做过郎陵令,生有八子,因各个才能俱佳,被称作“八龙”。


    前面说了,荀彧的父亲荀绲曾做过济南相,而荀彧的叔叔做过司空,其家世显猛自然不必多说,关系网复杂之处,更是令人乍舌,因为不仅后来被称作“三国最为杰出”的战略家郭嘉是他引荐给曹操的,就连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同志也是其引荐的。


    而且,人家也属于士族这个圈子比较厉害的人,所以,那些军阀们才会竭力争取。


    只是,荀彧这个人多一些傲骨,少一些平淡。比方说,董卓专权后,他便不给董卓面子,弃官回家。其实,这也算身不由己,谁让自己是士族分子呢?面子工程也是要做的嘛。


    后来,轮到袁绍了。


    袁绍够牛了吧?人荀彧照样看不上,觉得袁绍这个人终究属于宵小,不能成大事,所以当其得知曹操打了胜仗,并且心甘情愿的放走了所有敌人的家属后,便认为如此心胸之人,必能成就大事。


    于是,在此种心理的作用下,义无反顾的投奔了曹操,并且成为其军事战略顾问,总统曹操将来事业的蓝图。


    总的来说,公元192年,对于曹操来说是个不错的年份。


    自己打胜仗了,有地盘了,不用如同秋叶般随意飘零了;有军队了,有人才了,不用为了一条计谋反复劝阻自己了;有官职了,得到认可了,不用在像以前被人看不起了。


    更为紧要的是,自己开始拉拢士族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。


    可,士族怎么会让曹操拉拢?要知道,曹操坐济南国相的时候,曾经不遗余力的打击过这些士族分子。


    有仇不报非君子,况且,这些士族成员各个都认为自己是君子。


    其实,也没什么,利益而已。


    此时的曹操为了尽可能的得到这些实际上影响舆论走向,手中掌握众多人脉资源的士族们的支持,在迎接早已名存实亡的汉献帝到许都后,不得不以朝廷的名义给这些士族们更高的名分。


    比如,荀彧,官职便是侍中尚书令。


    当然了,荀彧是曹操的自己人,这是曹操当初一厢情愿的想法,到了后来,便是很难说了。


    可曹操又心不甘情不愿的让这些人自由发展下去,于是,便推出了一条政策——遏制士族和发展自己势力的政策——屯田制。[]


    只是,就在曹操信心满满,打算照此做下去的时候,意外发生了。


    这个意外的名字叫做匈奴,确切一点说,是他们的首领于夫罗。


    匈奴,可谓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。


    其分布十分广泛,刚开始在蒙古建国,后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。


    之所以分裂,实在不得已而为之,说起来,那叫一肚子苦水。


    许久许久以前(原谅我知识匮乏,真不知道具体日期),在东北亚草原生活着一群游牧民族,这些游牧民族过着逐草而牧的生活,并没有具体的生活农作物,后来,这些人感觉这样的日子太没准,太艰难,看到自家的隔壁住着一群安逸的家伙,于是开始了歪脑筋。


    他们逐渐的开始联络,联络后开始组建联盟,最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家——匈奴国。


    可他们发现,纵然自己有骑马射箭的高超本领,依旧不能把隔壁那些家伙拿下。原因很简单,那些家伙的脑子灵活、人多。于是他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。


    一直等到一个叫做周幽王的王,为了博得嫂子的笑容,不惜失国之险,耍弄了自己国家的部队,对于匈奴而言,真是天赐良机。


    于是,匈奴开始进攻,第一次尝到了不用四处走动就能获得粮食的甜头后,一发不可收拾,妄想取得整个中原。


    中原的王自然不肯满足他们的这个愿望,于是有了赵武灵王这个虚心求教的学生,驱逐了匈奴这位老师。再后来,战国末年赵国的大将李牧又将匈奴击败,再再后来,秦始皇修筑了长城。


    众所周知,长城修筑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匈奴。而且,秦始皇为人较狠,为了让匈奴彻底死了入侵中原这条心,命蒙恬为大将,没事找事的去打匈奴,然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话“却匈奴七百余里,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”。


    这时候,匈奴也算老实了一点,但,这个老实的心态是有日期的。这个日期终结在一个叫做冒顿单于的人手上。


    此人胃口极大,在收拾掉了那些小的匈奴部落后,开始了祖辈的工作——进攻中原。


    当时,汉高祖刘邦刚刚建国不久,百废待兴,可一听匈奴这帮孙子打算进攻中原,刘邦同志想都没想随即调遣军队三十二万与匈奴对抗。对了,匈奴是四十万人。


    虽然刘邦同志后来败了,可跟后世某些帝王相比,还是称得上汉子一条,对得起他的国号。


    于是,刘邦为了国泰民安,采取了和亲的手段。只是,刘邦没想到,这些求和的举措恰是助长了匈奴的嚣张。自此之后,但凡是个理由,匈奴便会进攻一下中原,汉朝为了休养生息不得不采取了战略防御。


    七十年后,终于到了汉武刘彻的时代。


    在那个激情澎拜的年代,匈奴终于知道了:好人,不是让欺负的。


    兴许被欺负久了,汉武帝大手一挥便让名将卫青、霍去病两路夹击终于将不可一世的匈奴颜面造地。


    时间又到了东汉,当刘秀执政后,认为,匈奴就是一群外来户,且没户口,必须彻底让其搬迁,于是大力出兵,匈奴被打得七零八落,不得不分立成南北。


    南匈奴相对来说比较安分守己,自己默默的搬到了中原附近,开始了玩弄政权的生活。后其趁着中原大乱,顾不及他们的错峰,自己成立了政府,如汉赵、胡夏等。日子虽然并没有多大的改变,但起码人家也是一国家,虽然也经常性的受到汉人不欢迎的举措,有时甚至刀兵相见,让其滚去,甚至亡国。但有尊严的死去,总比某些人无耻的活着强。


    这里的“某些人”就是南匈奴的同宗,北匈奴。


    实事求是的讲,若是北匈奴这帮人听点话,学习一下南匈奴,没准汉人也就安排你一个存身之地。可这帮人偏偏就不知道自己斤两,一直不断入侵河西走廊等东汉一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
    于是,征伐又开始了。


    这次征伐让北匈奴又老实了一段时间。之所以用“又”是因为,如同其祖先一样,这些人老实是有日期的。


    于是,等到东汉末黄巾起义,全国大乱,此时的北匈奴首领于夫罗想起了自己的祖先。


    忆往昔,峥嵘岁月稠。于夫罗深陷在祖先辉煌岁月中无法自拔,只是,他及时的了解到,再辉煌的过去,终究是过去,那旮瘩也就这么短的辉煌,不够稀罕人啊。


    于是,他想重造辉煌,所以,趁着东汉大乱,联系起了起义军。


    第一个人便是白波。 更多小说请到新小说巴士网newxs84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