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网 > 三国风云录 > 第120章 这就是读书人?

第120章 这就是读书人?

作者: 闻风 返回目录

更多小说请到新小说巴士网newxs84.com
    孙策的目的倒也简单,他要打击这些土地所有者骄横野蛮的态度。若想完成这一打击目的,只能比他们更野蛮,更粗暴。


    但是,仅仅打击士族,是不够的,毕竟说到底,江东还是朝廷的。与士族作对,无异于跟朝廷作对。虽然东汉皇权已经名存实亡,可毕竟献帝还在,要想发展自己的势力,就要对付朝廷官员。


    准确点说,就是会稽太守王朗。


    王朗,字景兴,今山东郯城人。


    此人自小便熟读经书,虽然??内有良谋说不上,但为人耿直、懂孝道。先做了一任父母官,后来老师扬赐仙逝,也没跟朝廷打声招呼,就去奔丧了。


    朝廷对这个不守规矩的家伙,却不恼怒,在其服丧期间,有人举他为茂才。朝廷一看,嗯,是个懂孝道的人才,便下达了任令。王朗即不回复,也不任命,只是固守着恩师的坟茔。


    再后来,天下大乱,献帝被董卓?挟持到长安。王朗此时,也出了服丧期,跟陶谦关系甚笃。他认为,陶谦应该在这个时候,向朝廷表忠心。陶谦深以为然,便写了一封奏折,让人带去长安。


    献帝看后当然高兴,于是任命陶谦为徐州牧,任命王朗为会稽太守。


    兴致勃勃的王朗,本以为可以大干一场,造福一方,没想到,刚来会稽不久,孙策就打了过来。


    我说过,王朗熟读经书。也就是说,他是一个读人一般表现是:认死理和二杆子。


    听说孙策要打过来,其手下劝道:“孙策来势汹汹,我们应该避其锋芒,再寻战胜之机。”


    王朗二杆子??精神爆发,怒道:“我为朝廷命官,岂有脱离战事之心?要来便来,我们固守城池便可。量他一个孙策,还能攻下固陵?”


    王朗之所以对固陵这么有信心,是因为,固陵城池很坚固。


    对于孙策,这句话真的不是废话。


    自从渡水作战以来,固陵就成了孙策迈步过去的坎儿。无论是架云梯也好,拿头撞墙也罢,就是不能动其分毫。


    孙策很失落,无论怎么讲,行军打仗都是在烧钱。又不是某超级大国,那心眼实诚,几十万dor的一枚炸弹,一扔一大把,跟不要钱似得。


    看着孙策日夜焦急,叔叔孙静给他出了一个主意。


    不久之后,王朗听到消息,说孙策的士兵因为吃了不干净的水,个个开始拉肚子,有的竟然拉死了!


    王朗想想,还真有这个可能。不消说孙策的士兵能否适应本土的气候,单单就??长途跋涉,便够他们受的。


    然后,孙策军队晚上的行动,更加证实了这一点。


    在消息出现一天后的晚上,王朗还未入睡,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大声呼喝的声音。急忙爬到城头,发现有无数火把,正在江边列队。


    王朗对着手下问道:“他们在干什么?”


    手下回答道:“应该是在淘水。近日以来,都在相传孙策军队因吃了不干净的水,而导致拉肚子的消息。所以,他们在寻找干净的水源。”


    王朗点点头,凝视夜空,心情舒畅了很多。连日来的守城,并不像外人看起来的那么轻松。还好,一切都快结束了,只要他们继续拉肚子,孙策为了保存实力,定然会撤兵而去。


    而事实上,的确快要结束了,但绝非如王朗所想的这样。


    这就是孙静给侄子的计谋――孙策之所以放出消息,又不辞辛苦的让手下演戏,目的只有一个:让王朗相信自己撑不住了,要撤兵了。


    而自己,则已经率军偷偷摸摸的来到了固陵的后面。


    所谓背后偷袭,所谓釜底抽薪,大概就是这样吧。


    孙策进攻后方的消息,一下子让熟睡中的王朗惊醒,急忙遣派周昕应战。


    周昕,周昂的兄长。周昂,孙策的手下败将。


    果然是打架亲兄弟,周昕迅速被孙策打败。


    正在焦灼等待战报的王朗,忽然收到了孙策送来的礼物。


    此时还有什么礼物?王朗嘟囔着将木盒打开。


    然后,他看到了人头――周昕的人头。


    意思很明白:能征惯战的武将都被我杀掉了,何况你一个读书人?


    深感败局已定的王朗,在手下的劝说下,决定逃跑。


    二杆子,有时候也有不二的时候,比如命快丢的时候。


    率领着残部,王朗一路奔逃。孙策却极其不给面子,一路上阴魂不散的尾随着王朗。


    王朗无奈,继续奔逃。


    逃到了大海边上,想要坐船离开。


    手下问,去哪里?


    王朗想了想,说:去交州吧。


    手下不干:去什么交州?我们不想死在大海!


    王朗惊慌的问道:那怎么办?


    手下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集体说道:王太守平日待我们不薄,我们不想看着太守就此命丧大海。不如,我们投降孙策吧!


    王朗大惊道:你们说什么?投降?败军之将,孙策能接受吗?


    手下肯定道:我们与孙策交战数日,发现他对待投降者的态度很好,没有听说虐待俘虏的消息。


    王朗想了想,问道:你们知道君子有可为,有可不为吗?


    手下摇摇头,对于他们来讲,君子哪能跟命比?


    王朗解释道:我受皇恩浩荡,应坚守城池。大败孙策,此一罪。弃城而逃,此二罪。倘若在投降敌军,天下谁能容我?又怎能对得起皇上对我的一片信任之情?


    说到动情处,不禁潸然泪下。


    手下知道,这些知识分子,总有一些大道理。可关键是,你都要死了,还讲什么皇上?皇上能救你吗?


    于是态度冷硬道:王太守不必感到为难,投降孙策,乃出于无奈之举。皇上圣明,定然理解。


    武夫跟文人最大的不同便是,前者属于现实主义,只要能活命,能升官发财,干什么都可以。后者属于理想主义,一切经书上的条条框框都要遵守,不能有任何差池。尤其是“忠孝礼义廉耻”这几项。


    对于文人来讲,这些是大是大非的问题,不能儿戏。


    当然,很少有文人能做到这一点。很简单,这一切其实都是在约束低于自己身份的人。


    王朗还想再说,但手下看到孙策率军已经逼近,于是把刀架在王朗的脖子上,狠声道:王太守休要怪罪我等,不是我等想要杀你,而是你再犹豫不决,便是杀我等了!与其这样死去,不如割下太守之头,以邀功孙策。是投降,还是舍头,请太守三思。


    在丢脑袋还是保忠义的选择题面前,王朗毫无意外的选择了前者。


    孙策感很高兴,又听说王朗是扬赐的弟子,还是朝廷的命官,杀了对自己也没好处,便把他留了下来。


    不知是被手下的举动吓破了胆,还是出于对孙策的不杀之恩,王朗一直战战兢兢的不知该说什么,表现的让孙策略?感失望:这就是读书人? 更多小说请到新小说巴士网newxs84.com